<noframes id="261m7"><small id="261m7"></small></noframes>
      <ins id="261m7"></ins>

        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福建頻道>福州新聞
        分享

        3月是植樹造林的大好時節。記者9日獲悉,連江培育了2100畝“碳中和林”,力爭本月底完成植樹造林5萬多畝,讓“石頭山”變“花果山”,讓村民吃上“生態飯”。

        告別“石頭山”

        迎來“花果山”

        連日來,連江蓼沿鄉等地群眾紛紛走上山頭植樹,為家園增添綠色。

        蓼沿鄉朱公村東面的芹山面積近千畝。連日來,村民們一大早就扛著鋤頭、鐵鍬等,步行半個多小時來到山下,從車上卸下楓香、木荷等樹苗,然后扛到山頭上,挖坑、栽苗、培土,忙得不亦樂乎。

        “3月是種樹的好時節,大伙都在抓緊時間。每天在這里種樹的有20多人,他們早上6點多就到山頂了,中午飯也在這里吃,忙到下午5點才回家。”朱公村村民孫伙佺說,為了保證成活率,他們選用的是帶土球的容器苗,成活率達95%以上,無需澆水。目前,楓香和木荷的種植面積已有600多畝。

        據蓼沿鄉林業站站長馮立全介紹,蓼沿鄉今年計劃造林11244畝,現已種植木本油料林2000多畝、珍貴樹種600多畝。

        植樹造林是當地綠色發展的一個縮影。地處敖江流域的蓼沿鄉以前是石板材大鄉,山體曾“傷痕累累”。2016年起,蓼沿鄉陸續關停石板材企業,復綠礦山,因地制宜種植巨菌草、臍橙、甘蔗等作物,打造“花果山”。經過多年發展,當地綠水青山重現,也實現了相關產業年產值超2000萬元,帶動500多名當地農民就業,讓他們吃上“生態飯”。

        據悉,連江縣今年計劃植樹造林52240畝,力爭本月底基本完成;森林撫育和封山育林計劃在10月底完成。為了鼓勵村民多種樹,連江縣級財政予以資金補助,其中人工造林900元/畝,管護3年(含當年撫育管護),一般森林撫育150元/畝,紅樹林撫育300元/畝。

        種下“碳匯林”

        助力“碳中和”

        蓼沿鄉還培育了連江首個碳中和林示范基地,面積達2100畝。

        “碳中和”是指國家、企業、產品、活動或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達到相對“零排放”。

        植樹造林是達成“碳中和”目標的最經濟的手段。馮立全介紹說,蓼沿鄉碳中和林主要種植的是杉木,樹齡3年至10年不等。

        相關數據顯示,每畝碳中和林可中和二氧化碳1噸至1.4噸,而每個成年人每年呼出0.33噸二氧化碳。這意味著,每畝碳中和林可“中和”3個成年人1年呼出的二氧化碳,2100畝相當于可幫6300人實現“零排放”。(記者 鄭瑞洋 通訊員 吳其法)

        責任編輯:趙睿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浦發銀行福州東街支行:支行行長說消保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